房企高管人事震荡在本周屡屡被刷屏。 11月15日,俊发地产总裁张海民挂印而去。据不完全统计,旭辉集团、融信中国、正荣地产、泰禾集团(000732,股吧)、绿城中国、中骏集团等房企近期均有高管离任。 高管变动本属于行业正常现象,不过这一拨房企高管离职潮背后,出现了一些异于以往的现象,折射出随着市场变化,房企运营策略调整对从业者的影响。 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由快速增长忽然变冷,房企被动从扩张变为观望甚至收缩。在中央“房住不炒”的定位下,房企生存变得愈发艰难,围绕房地产的热词变成了“活下去”“融资难”“打折甩卖”“股权高质押”等。房企各层面被焦虑和压力所笼盖。一方面融资难、发展难,“活下去”变得艰难。另一方面房企还面临转型难,多元化布局不如预期,转型仍在测试阶段,多数业务并不算是真正推出的产品。 当市场出现重大变化时,房企运营策略不得不及时调整。当然调整的不只是阶段性目标,还涉及公司各个团队的适应度、人员配备、甚至组织架构的重新组合。 于是,开发商开始把对行业的焦虑转化为对业绩的要求。各家房企对项目销售额、回款率和速度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时候,业绩成为了职业经理人的重要指标。一定程度上,部分高管离职是相对被动的选择。所以,在公开的离职原因可以看出,身体原因、工作调动、家庭原因等成为了主要原因。 更进一步,此番房企高管离职潮,说明对房地产行业调控真的起到了作用,释放出楼市正在发生转向的信号。开发商已经从之前的对调控的盲目乐观中走了出来,切实感受到了市场的转变,形成并不看好后市的预期。 对于已经在规模扩张的快车道上驰骋数年的房企,这不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式的调整,而是折射出企业内部各项风险已经累积到了一个爆发点。 过去十多年,站在风口的房地产行业俨然成为了当下中国最大的名利场。但光鲜亮丽的背后,不可忽视的是房企自身能力的成长并不乐观,业内普遍缺少优秀的运营管理团队。 提一个问题,过去房地产业绩的爆发,除去“行情”的功劳,有多少是属于“房企自身能力成长”的贡献?答案可能并不乐观。 所以,吴亚军在龙湖内部总是把一句“别把行情当能力”挂在嘴边。 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换挡期,开始向着回归本源的方向发展。下半场的业绩增长,需要回到自身能力的增长上来,包括投资力,产品力、营销力和服务力。 所谓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虽然此前都喜欢拿来说事,但并非是支撑以往房企业绩爆发的核心。举个例子,产品力优秀的绿城业绩并不好,而业绩好的碧桂园、万科、恒大等产品力并不突出。所以产品好不好,营销强不强和服务水平高不高,与业绩是否优秀是两码事。 接下来,对于房企高管而言,更多的要求会被放在产品力、营销力和服务力上。我们乐见这样的变化。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作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房地产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 HN66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
- 上一篇:房地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 下一篇:全国政协委员批特色小镇“地产化”:应强制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