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奇渊称,面对疫情冲击,当前的调控政策一方面应仍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另一方面应从现实出发,对房地产行业给予阶段性的、边际上的政策宽松,以稳定房企的资金流,避免对经济、金融系统产生较大的负面外溢效应。具体而言,第一,政策应一视同仁对待房地产业企业,为其提供信贷纾困;第二,适度放宽监管额度限制;第三,税费适当减免,缴纳期限酌情调整;第四,鼓励、引导地方政府“因城施策”“因企施策”,适当增加定向支持。 近日,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文要求,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建筑业企业复工复产,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坚决把疫情对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影响降到最小。 《中国建设报》记者注意到,面对困境,一些房地产企业已纷纷转变营销模式,积极改进线上平台,加强线上促销力度,全面推进线上售楼,全力将疫情对销售的影响降到最低。 为配合疫情防控要求,避免现场人群聚集,北京、重庆、武汉、上海、石家庄、福州、苏州、天津、南通等多个城市推迟土地拍卖时间,出让时间推迟数日不等,导致1月下旬起土地供应和成交均大幅减少。 某房企负责人坦言,当前房企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现金流短缺。由于销售现场无法开放、复工不确定造成工期延后,客户退房要求的数目也随之增多。而且企业除了面临全年销售业绩与资金回笼下降的情况外,还须面对为追赶进度额外付出的赶工费用、因工期延后额外增加的财务成本以及为维持业绩稳定的土地投资额度等情况。除少部分大型房地产公司外,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这一情况尤其突出。 参与问卷调查的省市协会、房地产企业都对疫情后的政策诉求提出了不少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关于线上销售,其中提到,建议明确合理的企业复工、工地复工、营业场所开放的条件和时间,并确保执行。此外,积极推广“互联网+”模式的应用,提高行业生产效率。 有专家指出,在“因城施策”的调控思路指导下,各城市均有一定的自主调控空间,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城市出台类似支持政策,但不应将这些政策视为放松或刺激房地产的信号。 ■ 政策频出 “房住不炒”基调未变 上海、浙江、无锡、天津、福州顺延项目开竣工期限,土地出让合同中关于开竣工、投达产的履约时间要求可根据疫情自动顺延,不计入违约期并不收取违约金。 信息登记、体温测量、询问近期出行情况、设置消毒通道……2月26日,在重庆,不少房地产企业项目销售中心实现“重启”,开始接待线下购房者。 对此,各房地产企业严格按照防疫要求推出安全看房措施。其中,万科(重庆)房地产有限公司推出线下“五星防护”安心置业服务标准,全力做好消毒工作,以严谨科学的防护措施开启线下看房、购房服务。 ■ 布局未来 房企逆市储备“面粉” 仅在2月11日至15日,就有上海、西安、无锡、天津、福州等地调整土地出让金缴交期限,允许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申请延期缴纳土地出让金,不收取滞纳金。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土地出让、开发报建环节,较多地方政府部门表示暂停受理,严重影响房地产的后续开发。这成为复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 线下控疫情 线上求变促营销 项目现场还实行封闭式管理和精细化管理,项目管理方将复工返岗工人安排住进工地附近的酒店,保证返岗工人分间、分洗、分厕,并与当地街道、派出所等部门联动,监督落实工人的出入情况和健康状况。此外,项目管理方将以前的大劳务班组化整为零,细分为三到五人的安全生产小组,一组一区域进行施工操作,尽量让工人分散施工作业。 克而瑞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全国土地出让金共计2400亿元,环比1月(3700亿元)下降35%。各级城市中除一线城市成交量有所上涨外,二三线城市的成交量均较1月减少约50%。 总体而言,在业内人士看来,不应将上述地方政策视为放松或刺激房地产业的信号,中央坚持“房住不炒”的决心没有动摇,房价也不会大起大落。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疫情改变了不少人的购房理念。展望未来,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较强、人均医疗资源较多的地区或将受到更多青睐。 线上卖房成为房企应对疫情的求变模式,效果如何? 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多地也在有序推动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复工复产。 2月24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分类有序推动建设行业企业复工复产实施方案》,持续抓好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有序推动建筑业企业复工复产和安全生产工作。 但这并不意味着房地产调控风向发生了改变。 来自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27日,重庆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已复工197个,复工面积达3165万平方米,458个售楼部恢复经营,63家房地产经纪机构的线下门店复工。其中,龙湖沙坪坝枢纽项目成为主城区首个正式复工的开发建设项目。 日前,厦门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若干工作要求》,从疫情防控、资金支持、预售许可等方面提出九项具体措施,以支持企业共渡难关,促进房地产业相关企业复工复产。 “越是处于头部的房企越是在抢先拿地。”北京合硕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郭毅认为,趁着当前好的时机去获取成本低、位置更佳的优质地块,布局未来,是房企下一个阶段能否实现更大规模化的突破和弯道超车的先决条件。 但从调查问卷所反馈的结果来看,从实际效果出发,业绩进展较慢,销售难度大。这证明“互联网+”的销售模式,暂时未能有效解决大额资产购置的需求。一方面是因为无法做到完全的信息对称,另一方面是因为交易金额较大,客户一般较为谨慎。房地产销售目前可能仍需要采取实体售楼部+实体展示区的方式,才能保证正常交易流速。 “对于开发商来说,拿地、拿到地、拿到好地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某品牌开发商负责人对《中国建设报》记者表示,从全国市场来看,长期看好的基本面不会变。 但同时,由于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需要人员大量聚集,各地政府均发文明确要求推迟复工,房地产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受到冲击较大。近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建设报社向协会副会长单位、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各地方协会和全体会员企业发起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因疫情防控需要,全国多地启动封城措施且叫停售楼部,导致绝大部分企业销售下降90%左右,预计一季度业绩同比下降幅度50~60%以上。 目前,全国各地房企于2月中下旬陆续复工。各企业正积极筹备前期准备工作,部分企业已按规定安排工人进驻工地,做好消毒清洁等工作。 每年的一季度,都是开发商拿地的高峰时期,主要是年初资金相对充裕,也为全年的发展储备资源。但今年的此时却遭遇了“特殊情况”,各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基本都处于“怠速期”,市场普遍认为开发商拿地热情也会跟着降低,但事实却出乎预料。 需求端受到冲击的同时,供给端同样面临严峻的形式。 此次疫情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是危机,也是大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大房地产业企业自觉服从大局,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当前疫情防控到了吃劲的关键阶段,房地产行业在确保疫情防控工作到位的情况下,全力做好房地产业企业复工复产工作,防止市场大起大落,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这表明决策层对中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充满信心,也是在房地产方面再次向市场发出明确的政策不变信号,同时也是向地方政府发出明确的政策指引。 贵州省将采取缓、减、免交相关费用的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疫情防控期间,受疫情影响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由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收取的费用,可按照地方政府意见,根据企业申请,能缓则缓、能减则减、能免则免。 在积极争取政策扶持、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的同时,业内普遍认为,房地产企业现阶段还是要打开销售回款的通道,尽量保持较快的去化速度。另外,就是拓宽融资渠道,在资金层面上获得更多低成本的融资扶持。 战“疫”的同时,贵州正有序促进省内企业等复工复产。对于房地产业,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日前发布通知,严禁限制房地产开发企业复工复产行为,并积极指导、帮助房地产开发企业解决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2月29日前100%复工复产。 浙江、西安、无锡、广西推行网上审批服务,实行不动产登记“不见面”办理,帮助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企业促成交易。 整体热度,也许可以从近期不少房企在土地市场的频频活动上得到一些体现。 应对疫情,既要打抗疫阻击战,也要打经济保卫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