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疑惑,为何广州供应量这么大。 早在2000年的《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就首次提出了“东进南拓西联北优”的发展战略(之后加入了“中调”)。 什么意思?就是要将外围5区,全部要互联互通起来。 2019年6月13日,《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公示,还是遵循着这样的发展格局。 近金融和总部经济,就规划了19个功能区,遍及广州11个行政区。 此外,科技中心规划了4个,会展中心规划了7个。 城区建设,除了一主一副(越秀、天河、荔湾、天河、白云、黄埔等6区构成主城区,南沙为副中心距离主城区50公里)外,还在花都、从化、番禺、增城打造若干了区域中心。 2019年,广州首次实现11个区全部通地铁,总里程500公里。 按照远景规划,2023年达到800公里,2035年达到2000公里,实现轨道交通“3060”时空(市中心至南沙副中心、外围城区中心30分钟直达,广州与湾区各城市中心60分钟直达)。 轨道+地产,已经成了广州实现“枢纽门户”定位的主要手段了。 广州地铁已是广州最大地主,城投、越秀、珠江实业(600684,股吧)等,已成为广州向四周开疆拓土的急先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广州钝刀子割肉,曲线救国,通过人才政策,步步为营,把外围限购基本取消了,仅剩下越秀、海珠、荔湾、天河4个区仍在限购,而这4个区是广州的绝对主城区。 城市骨架太大,赋予的功能定位太多、太超前,地产体量太大,轨道交通单兵突进,但产业落地、配套设施和服务跟进不足。 外围“睡城化”、城市病严重,轨道交通5号线(接轨道13号线往增城)、3号线(番禺,广州最大的睡城)、7号线(连接广州南站)拥堵不堪。 旧改是广州的第二大供应来源。 广东最早启动“腾笼换鸟”,作为中国制造业基地的珠三角,都开启了大规模的旧改。 根据《广东省深入推进“三旧”改造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至2021年,全省新增实施“三旧”改造面积23万亩,完成改造15万亩以上,广州占比近1/4,规模最大。 2019年,广州26个村确立旧改,4500万平米建面,相当于广州4年左右的商品住宅成交量,黄埔、番禺、南沙、增城占比超过60%。 整个旧改,占广州建设用地1/3。 近期,为何广州要给公寓松绑(达到广州新商品住房的1/6),就是为了让“不用调规划、不用补缴出让金”的出售型公寓,能让旧改成本更低一些,让规划的那么多个新区、新城,建设的更快一点。 广佛同城化(中国都市圈里,唯一被认可的同城),这是广州的第三大供应来源。 广佛地铁日均客流量超过50万人次,这意味着两座城市一年有将近2亿人次通过地铁互访。 仅仅住在佛山南海区的广州“候鸟族”就达到70万人,70万人是什么概念?超过南沙区或者从化区的常住人口。 广佛主城区对接,这在都市圈里是很少见的。 广佛两地合计有4000万平米(一二手房)的年交易体量,这是全国同城地产里面,规模最大的。 佛山靠近广州的区域,也只有广州临近佛山区域房价的1/2,且都是超级大盘,排到佛山成交量TOP10。 这导致广州的西边和南边(荔湾、番禺)靠近佛山的楼盘,一直卖不起价,最典型的就是广钢新城板块,近几年一直徘徊在4-5万之间。 谈到北京、上海、深圳,非富即贵、金主太多,楼市从不缺购买力。 谈到广州,创造楼市购买力的行业(金融、互联网、高科技、创意文化等),远不如京沪深,主打产业还是汽车、石化、电子信息、商贸物流等。 甚至,电子信息方面,也不完全集中在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等,也分流了很大一部分。 产业相对传统,自然提供的购买力也有限。 所以,为啥广州人偏爱去外围买,包括二手房,就是因为中心城区的房价太贵了(其实,中心城区房价仅相当于京沪深的60%)。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外围新房供应大,反而消化周期短。 中心6区供应少,15%左右,消化周期反而长(越秀30个月、荔湾接近25个月),占供应体量60%的增城和南沙,消化周期都在15个月以下。 |
- 上一篇:万科皇马郦宫售楼点,一站式大型房产楼盘开盘动态
- 下一篇:穿戴护目镜口罩防护服去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