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又引出来第三个问题,就是今年以来,长租公寓市场频频“暴雷”,蛋壳、自如等头部运营商都被曝出纠纷事件,如何维护租户权利,成为了新的问题,所以这次会议才会专门强调“要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不急转弯,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力度会有所收缩,但不会收缩太厉害。明年我国经济增速会比较高,预计财政收入也能保持5%以上的增速。当前生产活动大体恢复正常,2021年赤字率可以降到3%左右,明年仍有防疫需求,抗疫特别国债可以继续发行,专项债规模可以维持今年的水平不变。今年疫情冲击之下,地方化解隐性债务的步伐不变,明年也要按既定计划继续推进。 关注点六:老旧小区改造能否成为促内需合格抓手 三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2021年经济工作怎么干? “2021年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也充分体现在这次会议中。2021年要抓好的几大重点任务中,包括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解决好种子、保障粮食安全等,都是由安全问题演化出来的。”刘元春表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次会议提到,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类比,国内类似日本马桶盖的产品太少了,因此要供给侧改革增加这类产品的供应;买得起这类马桶盖的人还需增加,因此要推动需求侧改革。从政策思路上看,这要求更加注重国内需求结构的均衡优化,与传统意义上的地产、基建等需求刺激政策具有本质区别。 大城市住房出了什么问题?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科技反垄断已是全球现象,科技巨头形成垄断,可能通过影响力来收取更高价格,不利于消费者;控制在线商务、内容和通信的关键领域,吞噬其他行业利润;削弱竞争并压制创新。中国更需要硬科技的突出,而非无序的模式创新甚至监管套利。 二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一些与房地产和土地市场相关的要点,值得被关注。 房地产事关经济增长、金融稳定等方方面面,“房住不炒”大原则不会动摇,“三道红线”等已经将龙头房企纳入宏观审慎监管并推动其去杠杆。不过,在此过程中,也不允许房地产行业出现系统性问题,平稳健康发展仍是目标。 记 者丨杨志锦、周潇枭、宋兴国 2019年:要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会议还表示,要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记者了解到,2018年监管部门对隐性债务完成统计并要求地方上报隐性债务化解方案,明年将是地方推动隐性债务化解的第三年。 关注点四:未提及“长效机制”,房地产税出炉尚远?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未来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一方面来自于经济基本面趋稳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信贷、社融等实体部门负债端数据将经历压降的过程,预计明年信贷新增约19万亿、社融新增约32万亿,较今年分别回落约1万亿、3万亿。 今年积极财政政策也要求在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 由于今年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基数较低。在低基数作用下,明年经济增速预计将达到8%左右的水平。但这一增速来源于低基数,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一些经济学家测算2021-2025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在5.5%左右。 (责任编辑:冉笑宇 ) 相关推荐 市场预计2021年新增专项债规模可能回落至3万亿左右。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步修复,逆周期政策托底力度可以适当减轻;同时考虑到全球经济与贸易格局的不确定性,后续仍需保有充足的政策空间,财政政策应该考虑适度“退坡”。中性预期之下,2021年的赤字率或将下调至3.0%,新增专项债额度则可能按照3万亿安排。 此次会议将“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单独作为一项任务列出,凸显其重要性。本次会议提出,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考虑到当前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上涨预期相对强烈,为维持房地产市场稳定,部分城市存在调控加码收紧的可能。 分析认为,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意味着未来楼市调控仍将保持现有基调,整体力度上或难有放松。 本次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近日发表演讲时称,中国要扩大国内需求,使国内需求的增长能够快于出口的增长,弥补出口增幅放缓带来的供需缺口;使居民消费的增长快于政府消费的增长,快于投资的增长同时也要快于出口的增长;适当降低政府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适当降低企业部门,特别是银行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占比。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表示,大型科技公司往往利用数据垄断优势,阻碍公平竞争,获取超额收益。传统反垄断立法聚焦垄断协议、滥用市场、经营者集中等问题,金融科技行业产生了许多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关注大公司是否妨碍新机构进入,是否以非正常的方式收集数据,是否拒绝开放应当公开的信息,是否存在误导用户和消费者的行为等等。”郭树清表示。 关注点二:“大城市住房问题”是什么? “房住不炒”,在近期多个重要会议都被强调。11月4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表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逐步打破刚兑是应有之义,但绝非发行人‘借坡下驴’,以转移资产、挪用资金等方式恶意逃废债。”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 记者将三年来的会议重要内容进行梳理,用图表的形式呈现,今年主要有以下变化: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稳步恢复: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在宏观经济增长恢复后,市场人士也在关注、讨论超常规政策的退出问题。 关注点一:时隔三年,房地产问题再次单独成段
推荐阅读 会议明确了明年的八大重点任务,分别是: 但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涉及土地问题的表述中,主要是谈及租赁土地供应的具体问题。这是“十三五”以来首次,没有提及推进土地制度的基础性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会议指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刘元春表示,不同于以往的需求管理,2021年扩内需的部署更为深入,要求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扩消费的几大重点,包括促消费、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等,既要推动短期需求扩张,还要进行深层次利益结构调整。 因此,结合上述种种,也有观点认为,虽然房地产税立法的大方向没有变,但房地产税来临的脚步,则可能已经放缓。 但具体能带动多大的投资,则还没有具体的估计。此前,有老旧小区领域的从业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北京约有5100个楼龄在20年以上的老旧小区,涉及243万套住房。预计北京老旧小区改造的平均总投入资金应该在每平方米1000到1300元之间,照此计算,投资额度将在1800亿元以上,叠加智慧社区、新基建等项目的投入,投资额度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而如果要在未来五年完成“基础类”“完善类”和“提升类”三类改造,平均每年将会拉动超过400亿元的投资。 刘元春表示,这次会议召开在关键战略时点上,宏观政策强调科学精准,与中长期战略的匹配度,是历年来最高的一次。比如,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第一个重点任务。通过构建一些重大科技平台,既能带来短期扩张效应,也为中长期战略做铺垫。再比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这既是对“安全”的重视,短期内也能带来内需的扩张。 9、部署明年八项任务 关注点五:未提及土地制度改革 编 辑丨李伊琳、包芳鸣、耿雁冰、刘巷 “十三五”期间,以土地制度为代表的基础性改革,一直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重点工作。 图 / 图虫 所谓可持续可能指向政府债务。今年地方债额度大幅增长后,地方政府债务率已接近红线,后续大幅增长的空间压缩。 财政部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副主任薛虓乾近期表示,根据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需要,以及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分析政府举债空间,合理确定地方政府举债规模,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稳定。在宏观经济好转后,法定债务,特别是专项债务规模要逐步“退坡”,防止形成路径依赖和债务风险持续累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