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在疫情冲击后,财政政策的定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大力提质增效”。在今年的政策实践中,主要有赤字率突破3%达到3.6%、发行新增专项债3.75万亿、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等措施。 实际上,多年来,由于房地产行业对上下游产业的强大拉动作用,一直被认为是促内需的重要抓手。 因此,老旧小区改造能够多大程度的代替房地产开发,在促内需上能起到多大作用,成为一个问题。 图 / 图虫 从2018年开始,房地产领域的工作部署连续两年被放在民生问题下,与其他民生问题并列成段。 5、稳定宏观杠杆,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 张永军表示,今年为了对冲疫情影响,加大了财政政策力度,确实对扩大投资有帮助,但这些项目不是短期就能建完的,今年新开工的项目,后续仍要尽快建设好、发挥作用,所以积极财政政策要保持连续性。今年赤字率在3.6%以上,在编制财政预算时我国经济正面临疫情的很大冲击,一季度经济大幅下挫了6.8%,随着经济形势出现好转,2021年赤字率应该会有所下调,抗疫特别国债和专项债规模应该不会有明显的增加。 关注点三:坚持“房住不炒”,调控力度难放松 图 / 图虫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刘元春表示,宏观政策不急转弯,意味着超常规政策向常规政策调整,但不会过大收缩,政策不会出现断崖式变化。像今年名义GDP增速大概在3%左右,但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在13%左右,这属于超常规政策。2021年预计GDP增长8%左右,名义GDP在9%以上,“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意味着社融增速在13%左右,相比今年的增速没有明显收缩。2021年名义GDP强劲回升的背景下,货币供应与之相匹配,相应会带来宏观杠杆率的基本稳定。 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致的是,老旧小区改造被放到了促内需板块。会议在部署“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相关工作时称,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体系。 而随着“房住不炒”政策的落实、房企“三道红线”的确立和疫情的多重影响下,虽然房地产投资依旧保持着较高位的增长,但主要是土地购置费拉动,在真正拉动内需的建安投资上,则表现疲软。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前11月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0%,但迟迟未能转正。土地购置面积上,前11月则同比下降5.2%,降幅持续扩大。 张永军表示,“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具有很明确的指向性。预计2021年经济增长8%左右,市场上有的预期在9%甚至更高,如此来说就意味着明年货币供应量增速可能跟今年差不多。但是货币政策的效果存在较长的时滞,2020年和2021年应该放在一起来看,2020年货币投放量显然明显高于GDP名义增速,若将这两年综合考虑,建议2021年货币供应量可适当低于名义GDP增速。 2018年也在两处提到,分别是宏观政策定调部分的“结构性政策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土地、市场准入、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和乡村振兴部分提到的“要总结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经验,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五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 “随着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化程度的提高,互联网创新环境和前几年相比会有重大变化。以前互联网总体有一种‘赢家通吃’的现象,通过烧钱来扩大市场份额,追求羊毛出在狗身上。随着互联网领域法制框架的不断完善,各大互联网平台会更加注重合规经营,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同时兼顾公平竞争,是其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赵萍表示。 八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近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撰文指出,下一步宏观层面要搞好货币政策跨周期设计;微观层面要健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如对于需要长期支持的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直达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
导读: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未来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