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一些大城市的辅助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开始不断增加,相应地辅助城市土地供应也会变得紧张起来。例如,环京城市廊坊,过去五年以其地理优势吸引了90万人流入,人口增速高达20%,远超环京其他城市,而其成交土地建筑面积却下降了24个百分点,土地供应严重不足。在监测的32个城市范围内,土地人口平衡度超过1的城市有9个,尤以太原(1.84)、福州(1.40)、石家庄(1.38)排在前列。2015至2020年期间,太原城镇常住人口累计增加了22%,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2.3倍;而石家庄在常住人口规模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土地供给仍然增加了1.37倍。人地错配问题的长期存在,扭曲了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导致其房价持续上涨,长期处于高位。 土地供应是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看,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土地供应是充足的。但从住宅端来看当前土地资源配置的情况,全国大多数省市土地供应偏紧。人地错配问题的长期存在,扭曲了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导致其房价持续上涨,长期处于高位。 例如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江西、江苏、安徽、重庆、陕西、宁夏、青海等,住宅类土地供应增速没有跟上人口增速;而山西、新疆等省区“土地—人口平衡度”远超过1,分别是2.37和1.58,住宅类土地供应宽松。分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和重点二线及中西部省会城市住宅类土地供应偏紧。其中,北京、合肥、重庆、济南、沈阳、辽宁、哈尔滨、成都、西安、珠海、武汉等城市“土地—人口平衡度”低于全国水平,土地供应比较紧张;海口、郑州、杭州、深圳、上海等“土地—人口平衡度”虽然略高于全国水平,但仍然小于1,住宅类土地供应增速低于人口增速,供求结构失衡。 越来越多的历史经验表明,仅仅针对需求侧调控应对房价的波动是远远不够的。预计“十四五”时期,大量的流动人口将转为城镇户籍人口,为满足这部分庞大的住宅需求,城市住宅用地指标需要相机而动,而非以固定的、较长年份周期作为政策调整的周期。相应地,住房金融政策不仅要在开发贷、按揭贷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还应当增加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工程建设方面的信贷支持,增加对有困难的购房群体的财政、金融支持。从而使得住房市场供需达到或趋于基本平衡的状态,起到抑制局部地区房价长期上涨较快的问题。 建立人口流动、土地供给、金融支持与房价变动挂钩机制。 为保障市场供给能力,有效控制大城市房价上涨压力,银行信贷应避免大起大落,保持按揭贷款平稳运行。近五年来的按揭贷款增速波动较大,2021年上半年,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4.25万亿元,同比增长7.3%,远不及2016年下半年同比超过90%的水平。考虑到大城市住房需求依旧庞大,有些地区阶段性管控压力过大,导致信贷增速快速回落,金融资源与实际需求未能有效匹配,部分刚需群体和改善型群体被“误伤”。开放贷增速则持续大幅放缓,2021年6月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2.3万亿,同比增长2.8%,为历史最低水平。与此同时,非银行的融资形势也不容乐观,近两年房地产信托余额持续压缩,年内房企债券融资余额也小幅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