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成交量回暖了,但价格仍然低迷,开发商纷纷让利促销。据统计,五一期间许多楼盘推出福利购房活动,包括7天无忧退换房、特价房、购房抵用券、车位抵用券、家电大礼包等。客观来说,苏州楼市回暖属实,但是并不是传统的量价齐升的模式,而是量升价跌的现实。不过这给苏州这座城市的土地财政,算是带来了直接而又明显的支持:5月9日至10日,苏州2022年首场土拍取得“开门红”。15宗宅地全部成交,最高楼面价31046元/㎡,最高溢价15%。共斩获233.77亿元。这对于全国相对冷淡的土拍市场来说,绝对是非常突出和优秀的表现。复盘成都和苏州这两个新一线的楼市回暖情况,有依有据,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价格涨不动,和东莞成交量还没起来价格就开始飘完全不一样的是,这两个新一线城市的楼市回暖,明显更为务实。 成都()3本质思考:是真正回暖信号,还是昙花一现?其实东莞,成都,还有苏州,这么一路看下来,仔细琢磨,还真的只能算个例。特别是东莞的躁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市场化投机驱动和炒作的苗头,相信经历过楼市高温,对过往房价躁动阶段有经验的朋友更会体会明显。而成都和苏州的回暖,比较能够理解,更像是供需挤压迎来政策宽松后的需求释放。从一个房地产行业从业者的角度来看,其实这些表现,或者说城市案例,完全没有中国楼市全面回暖的信号意义。几个本质:1、首先是从城市级别上来看,没有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一线或者是模范城市,出现明显的回暖或者躁动表现,从基本面分析的角度上来看,低能级的城市躁动先于高能级城市,要么是本地炒房群体和资金的自导自演,要么就是真实需求得到了释放。2、其次是当前房价和没购房的群体购买力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3、信心和预期,锚定的是房价稳定可行的上涨空间,而这条红线,也是国家意志和顶层设计的高压线。2022年3月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楼市利好政策不断,购房者心态也有较大转变。但是要说恢复到疫情爆发以前的水平,并不现实,购房者的观望心态仍然是阻碍楼市回暖的一大因素,前期的调控加码、部分房企暴雷、项目降价等使得购房者信心备受打击,虽然自住需求尚存,但短期内观望情绪在所难免,也有一部分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并不乐观,捂紧钱包是当下很多购房者的真实心态。4、出现躁动的城市无论是级别还是数量,完全可以说得上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不具有代表性。5、从各项官方统计数据,包括民间统计数据来看,房地产市场的全国性下行趋势并没有出现全面反弹的趋势,还在探底阶段。所以,东莞这一次的躁动,说白了有顶风作案,跃跃欲试的味道所在,而成都和苏州的回暖,就很行情,毕竟对价格控制得很好。而东莞这样的城市,经济底色是制造业和产业链,就在基本面经济要素还没有发力以前,楼市就开始蠢蠢欲动,说实在的,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当下还沉浸在“解套有望”的东莞炒作投机群体,很有可能会迎来政策铁拳,逆势而行,大概率就是昙花一现。和国家意志玩花招,不会有好结果。 写在最后:接下来,该如何预判不同城市的楼市和房价走向?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其实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了对局部地区和个别城市躁动的本质的界定。实在是没有什么参考的意义,好言难劝想死的鬼,不具有代表性,而且风险还高,完全没有必要见风是雨,被带节奏。事实上,绝大多数城市,包括一线核心城市,当前的楼市和房价,基本还是处于一个艰难承压的现实情况下,比如深圳的调控定力,比如上海的疫情冲击,比如北京的不动如山,比如广州的政策谨慎放松。东莞的房价和楼市炒作,在没有增量资金和外来群体的多方挤压之下,只不过是一个存量环境里面的击鼓传花游戏而已,而且这个游戏,还要顾及国家的政策铁锤风险。完全就是风向标没动,就自作主张瞎折腾的典范,没有什么值得太过于关注的。对于东莞本地的购房群体,没有必要被环境和氛围裹挟,按自己的节奏和需求来就是,这是良心话。而对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群体来说,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一线城市后续的楼市走向。说实话,现在中国楼市的动向,都在盯着一线城市这一轮疫情以后的表现。而一线城市的房价管控和楼市热度,疫情以后,变数很大。特别是上海和北京,这一轮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和伤害,会不会考虑从楼市里面通过撬杠杆拆借出来,非常重要。深圳楼市有这么一个段子,是关于房价预测的:现在买房子,未来想要价格翻倍,大概需要多久?……那就得看深圳的经济发展情况了。怎么说?如果经济好呢,那么5年8年就能翻倍咯。如果经济不好呢?嗯……说不定1年就能翻倍了!这个段子,在2020年以前,是所有一线城市适用的底层逻辑。所以,未来中国楼市和房价怎么走,一线标杆,才是最大的看点和关注焦点。至于次能级,低能级的城市和地区,多看看成都和苏州的玩法和管理,才是正途。逆势而行,即使一时得利,一旦风险爆发,连本带利吐出来,不是开玩笑的。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是永远押着相同韵脚。以上,就是对当前楼市一些动态的观察,分析,还有研究,和各位朋友们进行一个分享。非常时期,讲究定力。跌宕的大时代中,多做确定性,安全性高的选择,总是不会错。文章的态度和表达已经很清晰,至于看到的人有什么收获,见仁见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