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者害怕,殊不知开发商更害怕呢。你买套房几百万,人家一个项目几十亿、上百亿,贷款越来越难、销售房越来越困难,博弈的难度前所未有。中小开发商卖儿卖女卖资产,现在的这一关,他们是躲不过去的”。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曾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整体转型,房地产企业的传统发展路径屡受质疑,住宅市场隐约见顶,过去一本万利的地产企业出现“不转型就会被淘汰”的危机。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还有大量没有被充分满足的物业需求,比如商业、产办、物流、度假、长租公寓、教育、养老等,都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发掘;特色小镇、“轨道+物业”模式的兴起也会带来大量新的发展机遇。万科董事会秘书朱旭表示,关于房地产行业,万科的判断是行业已经进入白银时代,但普通人居住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行业仍然大有机会。 2 部分上市公司“卖房”保壳 关键词 在这一市场环境下,房地产行业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房企在拿地布局、产品标准化、融资渠道构建等方面都要追求更快的周转、更多的收益。这个时候,非专业的跨界企业或是实力不济的中小房企必将面临发展的难题。如果这些房企无法及时化解这样的危机,有可能因此退出房地产或被其他房企收购。而非专业的上市公司会通过“卖房”剥离非核心业务,聚焦主业发展。 甩卖 地产人士表示,外地房企“闯入”广州市场的趋势明显,预计未来广州拿地将更加“全国化”,以往“地头蛇”垄断的现象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房地产业各方面的竞争将更加全国化。 入侵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白银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过去的高利润行业逐渐变成中低利润行业,必然会有一些企业家开始变现或者转移产业。因为行业的利润率越来越低,其次,对于企业来说,资金成本和资金的风险越来越大,同时还有一些人口方面的因素。 在部分业界人士看来,未来房地产业主要的战场仍然是中心 城市;以长三角、珠三角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发展,进一步同城化趋势,将带动房地产开发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意味着,不仅对企业而言,一线城市、中心城市的布局意味着机遇和业绩的保证,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看好和稳守一线城市,持有当地优质物业,同样是资产增值的最佳选择。 旭辉集团副总裁陈东彪坦言,华南市场是开发商的必争之地,华南地区聚集了大批的开发商,排在前10位的房企都进入了华南,千亿级航母房企都来自华南,如果不进入华南,旭辉就称不上优秀。为此,去年,旭辉以合作开发或者独立操盘的方式相继进驻广佛,正式布局珠三角。同年年末,旭辉成立广州事业部,并调派了上海事业部精英骨干前往支援。种种迹象表明,海派房企旭辉将在华南地区有一番大动作。 分析: 6月26日,SOHO中国披露公告,宣布以35.73亿元整售上海(楼盘)虹口SOHO,一周后又宣布启动光华路SOHO二期、凌空SOHO两个项目的整售。近三年来,潘石屹通过出售旗下地产项目套现超过200亿元。港商黄俊康一次性卖出内地8个房产项目,15个月套现177亿元。而分别由李嘉诚旗下长实地产及电能实业持有的山顶道两幅宅地,近期也以20亿港元公司股权转让易手。据悉,2013年开始,李嘉诚一直“只卖不买”出售中国大陆物业,去年10月以200亿元出售上海世纪汇广场。今年7月,万达将旗下的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和万达的76个酒店项目转手卖给了融创中国,共收资金631.7亿元。 地产进入“白银时代” 中国的房地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来看,一些大城市已经处于逐渐放缓扩张的阶段,城市化进程主要体现在三四线城市。但三四线城市的资金价格相对比较高,而且土地的竞争又比较激烈,所以这些都导致了房地产领域进入一个不可逆的白银周期。 业内人士认为,在土地成本高涨、行业利润率不断下降的压力下,资金、品牌和规模等方面不占优势的中小房企面临着生存压力。自从2016年三季度进入调控周期后,房企间业绩再度分化,跨界并购资产,寻找业绩增长点,或通过并购转型,成为不少房企的选择。 张宏伟认为,随着楼市进入白银时代,房地产行业将呈现出规模化聚集与并购重组频繁发生的特征,“大鱼吃小鱼”的并购现象与合纵连横的“强强联合”成为“新常态”。 而外来房企阳光城同样对广州“虎视眈眈”。据统计,阳光城从2016年至今在广州市场共投入97.55亿元,其中47.9亿元投入到南沙区,占总投入的49%;其余资金投入到越秀、天河总共3幅用地当中,约获得12.4万平方米市中心商住用地。另外,融创、远洋等通过“傍地胆”的模式进军广州房地产市场,对由本地房企负责开发的项目进行入股、合作。 不过,同创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提醒,虽然去年相对宽松的融资环境给了企业长债换短债、优化债务结构的机会,但隐形的债务压力,以及布局区域受政策影响而导致去化不利的风险,将给大规模并购且负债过高的房企蒙上一层隐忧。更重要的是,大举并购虽然带来了大量的土地储备,但从明年开始,房企将进入还贷高峰期,部分房企的现金流或将面临挑战。 分析: 业内人士还认为,这一轮楼市的纷纷“离场”,可以理解为楼市调控、市场环境变化之下的调整反应。无论是跨界行业嗅到未来几年房地产市场上升空间有限的“去投资化”,还是实力不济的中小企业在愈发激烈的房企竞争下选择适时退出,或是为了摸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正在试水转型升级之路。 与“并购”截然不同的是,一些传统的地产企业,则做起了楼市的“减法”。今年上半年,千家上市公司集中抛售房产,根据上市公司半年报统计数据显示,约1500家披露了投资性房产情况的上市公司中,近8成的公司在卖房子,减少1亿元以上的公司13家,超过10亿元的公司3家,“清空式处理”的公司多达26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