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画了一个草图,从下面来看是各项指标,房地产的销售面积、增长率、城市化率,包括如果我们把刚才几位领导所作的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动力性指标叠加上去,我们会发现我们生活的整体行业处在大小周期迭代交错的过程,经济化周期、城镇化周期、行业化周期,包括市场化周期。有三年为周期的,有五年为周期的,有十年为周期的,甚至还有30年周期的国际经济政治周期。 很不幸在2017、2018年现在这个阶段,我们所有周期的指标往下下行的趋势非常明显。也就是在过去市场周期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城市化的周期往上带一带,我们可以用投资周期和国民经济周期往上带一带,但是整体趋势下行的情况下,我们提出来的要留足穿越周期的能力,要留足穿越周期的资本在现在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很难了。对于行业来说,确实处在非常焦灼的状态。 但是我们非常骄傲的说,中国房地产行业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时间里面,我们完成了几个转型。第一,我们首先形成了房地产行业,也就是实现了行业化的过程。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要嫁接金融的力量,嫁接资本的力量,我们顺利地把房地产这个行业推向了金融化的手段。但是从现在整体的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我们在金融领域能够给我们的支持可见一斑。他们基本上在晴天的时候送伞,阴天的时候把伞要回去了。这种情况下,我们房地产行业未来所掌握的,我们的专业、我们的技术,我们对于城市开发和土地开发的能力,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面帮助中国打造了产业新城,帮助中国政府实现了城中村改造,我们现在重点研究特色小镇和棚户区改造,以及未来整个城市群的构建,我们未来的机会点在哪里,我们功勋级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还能不能继续延续下去。 我们要探讨一个问题,过去我们叫做黄金时代的机会点上,我们大把地去挣钱,我们对中国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但是现在中央政府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也非常明确,一方面,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主要集中在铁公基层面,十一前后我们的全行业沸腾了,朋友圈里到处都是中央政府放水了,房地产要进一步提速了等等。但是,我们会发现真真正正的放水可能不是针对我们房地产领域的,反而是抑制向房地产领域放水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机会点,我们有没有行业的纵深?中国的机会点或者是中国起步和立足的地方都在中国有很深的国家级的纵深。 那我们行业有没有纵深?我们行业纵深的机会点朝哪个方向去做?思源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我们有两个项目作为整个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大事件,我相信可以拎出来作为大事件标志性的事件跟大家讲一讲。 一个是我们在2004年参与的夏季奥运会奥林匹克中心区的一级开发,奥林匹克中心区场馆的建设和土地综合开发,我们所得到的一些启示以及我待会要跟大家分享的2022年冬季奥运会申奥成功以后对我们所产生的关联性的影响在哪里。 2001年是申报夏奥中心,2003年是开始奥林匹克中心区一级开发建设,我们以小见大,对整个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可以说从2004年开始做一些延伸的分析。2005年的时候,北京市开始了总投资超过三千亿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里面包括了300多项公路、铁路、地铁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它其实拉动了整个城市核心区重要的包括中央商务区、政务区、所有的其他城市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城市化建设。所以我们从2007年开始,随着招拍挂制度的逐渐成熟,土地市场率先回暖、率先爆棚,然后房地产市场化开启了它的黄金十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2008年作为整个房地产市场分水岭的事件,过去都是点状的,从2008年以后,我们真真正正把房地产和金融结合起来以后,形成了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行业化过程。从局部核心的城市化到重点城市重点区域的城市化,到中国2008年以后四万亿的中央投资带动30万亿的地方投资的全国全面城市化的过程,也拉开了当前我们看到的中国房地产整体的销售额逐渐上涨,项目逐渐增多,价格逐渐上涨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我们以这个为标志性事件的话,我们来看一下冬季奥运会,冬奥会跟夏奥会的联系区别在哪里?首先都是大事件带动的新一轮区域型的地方投资的增长。2015年申奥成功,2016、2017年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思源参与的崇礼、延庆和北京市区唯一建设的速滑馆这样一个项目开始进入到投资阶段,都是政府先行。在2004年开始的中国快速城镇化的十年带动了中国房地产未来的一个整体前进的过程,2016年开始的政府先行的精益城镇化,也就是以都市圈的构造拉开了整个京津冀城市格局和版图,我们所谓的刚才提到黄金时代到翡翠未来的这个未来我们应该在哪个点着力,企业应该如何改进?可能是我们当前很多的企业家包括房地产从业人员核心关注的一些点。 我们先看一张图,这张图是北京市以及京津冀正在构建的环京津冀轨道交通,包括了国家铁路和城际铁路。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它整体把北京市周边的很多区县做了连接。这张图我们能够看到它的点,中国传统意义上有三大城市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举一个形象的例子,长三角、珠三角是用两条水系的名字命名的,也就意味着这两个城市圈近百年以来,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它的生产要素的配置通过水系的运输相关的途径已经形成水乳交融,真正的城市化概念。 但是京津冀我们过去20年叫京津冀的时候,只是把北京天津、河北简单堆砌在一起,北京就是大而全,天津比北京少了一点。这个过程中,未来轨道交通将会重构京津冀城市圈大格局。我们做一个京津冀整个的版图,在这个版图里面,我们切合一下今天的主题新时代,在新的时代里面,我们新的版图、新的格局和新的房地产行业的作业在哪里?我们画了一条线,是从天津蓟县画到河北涞水,穿越北京,呈45度角把京津冀一分为二。如果熟悉京津冀的相关领导同仁可能会了解,整个这条线的左上方基本是以燕山山脉所形成的浅山区域为主要的地形地貌,而整个线的右下方恰恰是华北平原的边界。 我们对这一地区作一个判断,未来23条轨道交通线将重新构造京津冀的城市版图,它会真正意义上实现北京、天津和河北的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而不像过去很多年时间里面所有资源支持北京。 第二,在这条线的两端分别有两个增长极,位于北部的延庆和崇礼构造的冰雪产业带的冬奥增长极和我们现在正在打造的未来的雄安新区的增长极。在这个增长极我们可以看到,蓟县、涞水一线以北方向我们作一个判断,基本都是人们日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是休闲旅游度假养老等等消费,将向整条线的北部片区溢出。相信各位在这几年的这一条线的销售是不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