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年未有之变,我们该做什么?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8-12-24 11:38
瘦骨嶙峋的意思 兽女2亚马逊食人族 鼠的成语 数码宝贝复原 数码宝贝复原攻略 数码宝贝世界复原 水的成语 水果谜语大全及答案

  摘要:

  这是一次世界未有之变,我们仍然处在重大战略机遇期,面对周期和结构问题共存的局面,既要稳增长又要调结构,既要考虑客观现实,又要兼顾长远。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告,有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

  2018年12月19日-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首先简评如下:

  (1)高层对未来的困难估计比较充分:对经济形势判断“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确认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首提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提战略机遇期,强调“危”与“机”的转化。在最近十年中,2008年、2011年、2012年、2014年均提及战略机遇期,表明内外环境遭遇最严重挑战。

  (2)宏观政策确认逆周期调节,稳定总需求。预估2019年GDP保六是底线。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减税、专项债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两个重要方向;删除货币政策“中性”、“把住总闸门”表述,未提汇率,表明内外平衡还是内部优先,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说明政策着力于宽信用,同时货币政策宽松空间进一步加大。

  (3)“向改革要动力”,这是此次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大亮点:供给侧改革重点转移到“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结构性政策新加入竞争政策,即竞争中性原则的体现;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要求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4)竞争中性原则的接受和强调落实阿根廷中美元首会晤共识,表明中美之间从中方一侧,展现了最大诚意。

  (5)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表明继续推进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去杠杆,但同时强调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到坚定、可控、有序、适度。虽然没有再提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但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将得到有效控制。

  (6)回应市场关切的房地产问题,重提“房住不炒”,但新加入“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强调“因城施策”原则,地产政策区域主导、渐进放松。

  (7)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突出保基本兜底线。

  从2018年和2017年重点工作对比可以看出:

  (1)2018年重点工作明确高质量发展内涵: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600405,股吧);

  (2)突出内需,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包括:促进消费,加快投资升级;

  (3)“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为“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部署国企、民企、金融、资本市场、财税和政府功能等领域改革;

  (4)对外开放:新提“制度性开放”,接受竞争中性原则;促进解决贸易摩擦;

  (5)删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住房制度改革不再单独提出,成为“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一部分。

  形势估计: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形势的表述极不寻常:

  对经济运行的判断,在7月、10月政治局会议表述“稳中有变”的基础上,加上“变中有忧”,显示出决策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

  对于外围形势的判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采用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容,措辞罕见。

  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行的是“重大战略机遇期”。

  何为重大战略机遇期?重大战略机遇期的内涵经历过几次变化:

  重大战略机遇期最早在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003年-2005年连续三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到战略机遇期。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表述,此时战略机遇期的内涵是:

  “21世纪的头二十年……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为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重组和流动进一步加快,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年改革开放形成的综合国力和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保障。”

  总结来看,此时战略机遇期的内涵是外围和平与稳定的环境,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纳入国际分工的有利条件。时间阶段是21世纪头20年。

  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强调“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即“和平与发展”、“后发优势”、“全球化”的外部形势没有变。

  2012年强调战略机遇期内涵的变化,由“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变为“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的前一天,《经济日报》发表题为《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的文章,阐述了2018年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

  新形势下强调了新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加速变革”,中国将面临双重竞争的挤压:处理好与守成大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但我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主要是基于“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但经济全球化方向不会逆转”的判断。机遇与挑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要取决于我国的工作。

  总结来看,除了2002年到2005年首次提到战略机遇期,2008年、2011年、2012年、2014年提及战略机遇期都是在经济形势较差的情况下,提“战略机遇期”是强调“危”与“机”的转化。这也是对经济悲观基本面的确认。

  对于矛盾和问题的总体认识:“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

  这就意味着政策要兼顾短期与中期,既要考虑周期因素进行逆周期管理,又要考虑结构性问题运用结构性政策化解。

  政策方向:双积极稳定总需求、不是简单走老路

  宏观政策服从于短期目标,“要强化逆周期调节”以及“稳定总需求”,从措辞看,财政和货币双积极:

  财政政策重点是减税降费和较大幅度增加专项债发行。“增加地方政府专向债券规模”说明在赤字率一定的红线下,明年倾向于采用不计入一般预算赤字的专项债拉动基建。

  财政政策不是简单的走老路,而“减税”与“基建”并存,但结合“加力提效”的提法,基建“聚力增效”,可能在稳增长前提下更为重要。

  大概会有多大的空间呢?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