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引发监管部门的关注。7月13日,发改委官网发布了《关于对房地产企业发行外债申请备案登记有关要求的通知》(发改办外资〔2019〕778号,以下简称“778号文”),其中提及,境外美元债所筹的资金只能用于置换未来一年以内到期的中长期债务。 尽管778号文被视为是去年706号文的补丁文件,但李梦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有两大信息需要重视:一是境外发债偿还境外债务就堵死了此前借外债偿内债的做法;二是资金只能用于置换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境外债,这对于之前发行中短期限美元债较多的房企构成一定的资金压力。 “债券到期后只能通过自有资金或者国内举债偿还债务。像恒大、绿地、融创中国等房企在短期限的美元债存量余额上就较高。”李梦表示。 不过,在陈冬看来,结合房企的融资结构看,海外债融资政策收紧的整体影响较小。“美元债融资并不是房企重要的融资渠道,销售回款、银行信贷才是更主流的方式。” 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初,中资美元地产债存量共有1627亿美元。期限上,1年以内地产美元债存量仅占2%,而3?5年期则占存量的50%。 找钱 如何再融资,事关房企的生存。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最新发布的报告称,收紧开发商境外发债和信托贷款相关规定对于中国开发商具有负面信用影响,特别是流动性状况疲弱且经营规模较小的开发商。因为此类开发商的融资渠道较弱,在部署财务资源方面的灵活性也较差。 同样,易居智库研究中心总监严跃进分析指出,融资上的严峻形势,将倒逼房企维护资金链安全的问题。考虑到近期融资市场的降温和销售市场的降温,房企预期会改变,预计近期拿地会趋于保守。 “其实开发商对调控已经习惯了,基本上大家都会做好现金流的管控,控制好现金短债比。”陈冬表示,他也发现,现在跟投资部负责拿地同事工作上的对接更加频繁,公司内部对于地块利润的测算,资金利率的计算都会更加精细。 在几乎所有融资渠道受到调控后,加速销售回款成为开发商的重要资金来源。 7月18日,阳光城在2019年年度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的互动论坛上,就明确回应表示,公司今年经营目标致力于降杠杆,以经营驱动发展,加快回款来应对融资渠道调控政策。 另一家闽系房企营销部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公司已经展开销售的抢收,达到预售标准的项目也会尽早销售,不会拖到金九银十。“一是减轻融资收紧带来公司资金压力,二是可以等待时机拿地。” 时代周报记者获悉,已经有个别房企做了融资方案的调整,比如寻求公司或者项目公司股权的继续质押甚至是出售;减少非标的融资,寻求银行融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