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房企中,碧桂园未直接表达“收缩拿地”的意图。其常务副总裁程光煜称,碧桂园全年有1800亿元投资计划,按上半年投资节奏,下半年仍有充分预算。恒大明确提出,将减少土地款支出,并“适度缩减土地储备规模,进一步增加效益”。万科今年拿地策略的关键词则是“没有固定的拿地计划”。
某不具名的国内TOP10房企融资层面高管对《中国企业家》分析称,“不拿地能持续多久?不好说。现在信贷紧缩,什么时间放开,也不好说。”在他看来,融资收紧是房企拿地策略收紧的主因。“大房企融资渠道丰富,中小房企渠道有限,钱比较贵,会更注意收紧拿地。”
中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金茂获取项目的总建筑面积约888万平米,超过去年同期的548万平米。李从瑞表示,“上半年公司拿地保持了比较好的节奏,全年总体拿地将和去年持平。”2018年,中国金茂的拿地总额为896亿元。 “我们老板说不拿了,但我们上周拿了一块,下周还有一块。”融创某区域投资人士对《中国企业家》笑言。不过,相比往年,他今年“筹钱”的工作明显忙碌。“房企最近一片萧条,形势不好,得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干下去。” 在这位人士还对富力能否完成销售目标有所担忧。“上半年业绩完成度不好,说明去库存效果不好,肯定会影响资金回笼。”在他看来,富力提到暂时不拿地,和公司本身以及行业情况都有关系。“富力收购了很多项目,本身对于资金的渴求程度就很高。而当前地产行业进入降温周期,公司不免陷入投资收紧和风险扩大的隐忧。”
进入6月以后,地产行业期待的调控放松并没有出现,反而调控继续深入,尤其在资金端方面,坚持贯彻执行“房住不炒”的总基调,银保监会严控房地产信托、企业发债等融资渠道,房企海外发债也被严格限制。8月初,中国银保监会颁发《关于开展2019年银行机构房地产业务专项检查的通知》,严厉查处各种将资金通过挪用、转道等方式流入房地产行业的违法违规行为。 中期业绩会上,万科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张旭表示,拿地多少的依据是“收了多少钱回来”,所以没有固定的拿地计划。不过,三四五线城市肯定不会进。他还表示,万科去年拿地不少,今年的开工面积和去年差不多,地产业务“应该会持续稳定发展”。 日前,银保监会开出今年银行系统截至目前的最大罚单:中信银行因13项违法违规事实,遭罚没2223.6677万元。违规事由包括:以流动资金贷款名义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未将房地产企业贷款计入房地产开发贷款科目等。 以至于有分析人士猜测,调控若持续,“不排除TOP10座次会生变”。
虽然调控继续趋严、融资继续趋紧,绝大部分地产公司们忙着抓回款、保现金流,谨慎看淡后市,但也有趁机扩张的。对于所有经历过数轮调控周期活到现在的地产老板来说,早已熟稔熬过“寒冬”的姿势,只是姿势因人而异,略有不同。 “开发投资的拐点已经到来。”某不具名的知名财经评论人对《中国企业家》总结称,“大型企业普遍收缩,说明企业相对保守的经营策略已经形成,这是后续其他房企需要积极研究的信号。” 但地产大佬们的表态并非事实的全部。
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的表态更加鲜明。“下半年我们基本上没有(拿地)指标,除非特别好的机会,不然在拿地方面目前是停止的。”孙宏斌称,“自4月底、5月初,公司严格控制投资节奏,停止了公开市场招拍挂的所有参与。在下半年,一定会严格控制整个投资节奏。”
但同样是李思廉,却亲自起草了一份《关于要求地区公司确保完成销售任务的通知》。该文件下发到全公司,提出2019年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应围绕“促销售、抓回款”开展,而且下半年原则上暂停拿地。这一幕和两年前相似,当时与万达的“世纪大并购”签约后,富力地产也曾给旗下地产在售项目压力,要求迅速回款。 这些地产公司为何继续拿地冲规模?熟知地产公司融资方式的某金融机构人士表示,“大银行、大机构只跟前二三十家头部地产公司合作,没有大金融机构支持,其余的地产公司都只能被动缩规模。地产说到底是金融业的延伸,离开了金融机构的支持,地产公司就什么都不是。” |
- 上一篇:三家房企的7年转型故事
- 下一篇:房企促销低至6折 楼市真的要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