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把握企业基因和产业基础,积极改善业务内容 且根据数据情况,我们还筛选出了五项房企参与度比较高的多元化业务(物业管理、投资物业、产业地产以及文旅地产、代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一方面是梳理目前各项业务的参与度和运营情况,另一方面我们还分别选取了几家行业领军企业,针对其发展模式和特色进行分析,希望为对相关业务有投资兴趣的房企提供建议。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 中梁控股、正荣地产、美的置业、融信中国、碧桂园及中国恒大多元化业务营收在整体业务中占比较小,并且2017至2019年间多元化业务规模占总体业务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其中中梁、正荣以及融信多元化业务数量较少,仅覆盖物业管理和投资物业,因此长期来看,企业多元化营收占比将持续保持低位。而恒大和碧桂园、美的置业主要是由于投入业务目前仍在前期研发布局阶段,随着业务的逐步成熟,未来增长空间值得期待。恒大目前已布局15个童世界项目,预期将在2022年逐步开业,未来还将布局20-30个水世界项目,规模十分可观,另外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已超过150 亿,目前也已具备整车生产能力,预期2021可以全面量产,带来业务收入。碧桂园由于拆分碧桂园服务上市后,物业管理服务收入不再并入上市平台,因此多元化营收占比出现了下降,大力投入的(000402,股吧)、宋都、弘阳等6家房企旗下物管公司已递交了上市申请,金科也于近日公告拟拆分物业上市。针对物业管理,房企应该继续着力通过母公司导入+第三方外拓+并购扩张进一步扩充规模。 其实经过多年的多元化业务探索,不少房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多元化内容,例如碧桂园在做的机器人,恒大的新能源汽车,融创的文旅等等。房地产始终是房企的主业,完全转型不太现实,但是部分企业希望着眼于未来,打造第二增长点,那么可以尝试收敛聚焦旗下的多元化内容,集中发力于少数前景广阔的业务,因为像机器人,新能源车这类业务,行业壁垒较高,需要长时间的产业沉淀,形成规模效应之后才能兑现,而文旅品牌的打造同样需要时间。 在地产企业关注多元化的十余年间,多元化成为了其实现业绩突围的主要渠道。那么到目前为止,房企多元化业务发展如何?对多元化保持如何的态度,是收缩还是扩张?为了理清房企最新的多元化发展情况以及战略趋势变化,我们梳理了30家[1]重点房企从2017年到2019年的年报,根据企业的战略方向,多元化业务的经营情况以及各项业务营业收入表现等角度探究近年来房企多元化的趋势变化。 注[1]:30家样本企业:碧桂园、万科地产、中国恒大、融创中国、保利发展、(601155,股吧)、世茂房地产、华润置地、龙湖集团、(000671,股吧)、(600340,股吧)、富力地产、融信集团、正荣集团、绿城中国、远洋集团、雅居乐、奥园集团、佳兆业、(000961,股吧)作为起家建筑的房企之一,建筑业务始终是企业的第二营收贡献点,因此企业多元化业务占比也保持在30%之上。但是绿地和中南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建筑业务利率润非常低,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反而产生了拖累。华夏幸福是产业地产业务方面的领军企业,其独特的产业地产开发和资源导入能力帮助企业在拿地价格方面取得巨大优势,产业+住宅模式帮助企业连续三年毛利率维持在40%以上。虽然企业在2017-2018年资金链压力较大,多元化业务出现下滑,但是在得到平安的入股之后,企业资金压力有了明显的缓解,最新战略定位中还明确表示了要“开拓新领域”,因此可以预期未来企业多元化业务占比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导 语 排版丨CiCi
◎ 研究员 / 沈晓玲、汪维文、齐瑞琳、查明仪、万任澄、董艺葩 早在2010年前后,就有房企开始提出进行多元化转型。2016年恒大地产更名中国恒大集团,之后掀起了一波改名浪潮,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已有10多家房企在集团层面上因布局多元化业务而陆续更名。与此相对的,则是于2018年更名的朗诗,由于多元化发展不利,地产销售规模掉队,又于2019年10月二度更名,更名为朗诗绿色地产有限公司,重新回归地产主业。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克而瑞地产研究。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3)收敛聚焦,做大做强单项业务形成规模效应 做好做精是多元化业务核心。
原标题:专题 | 近三年房企多元化趋势探究 来源:和讯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除了业务本身之外,房企也应该结合自身企业基因和产业基础,积极优化多元化的业务内容。例如融创的文旅业务目前已经形成文化+文旅+会展的协同发展产业链条,虽然受到疫情的冲击,但这种冲击对企业业务的影响为短期,长期来看业务前景仍然向好。但是疫情之下企业资金压力加重,面对这种局面,企业可以通过出售部分自持的重资产项目来减轻压力,也可以考虑拆分reits上市轻资产化旗下文旅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