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卢泳志 来源 | 野马财经 本文约2669字,阅读时长约8分钟 2021年,不少房企走上了“卖卖卖”之路。在这期间,处置海外资产成了众多房企的选择。 2月18日,泛海控股以略高于2300万美元的价格将夏威夷的一宗毗邻Ko Olina Resort的20英亩地块出售给檀香山住宅开发商Alakai Development。 据了解,该地块是泛海控股在2015年斥资超5亿美元购得,原计划在夏威夷西瓦胡岛建造一个新的混合用途社区,包括新住宅,零售中心和高尔夫球场。 据野马财经统计,自去年11月以来,除了泛海控股,还有世茂集团、万科、中海地产、中国奥园、长实集团、 保利集团等多家房企均在处置海外资产。截至2月22日,完成资产交易和传出交易的项目超过12个,涉及金额超过500亿元。 知名地产分析师严跃进表示,当前房企频繁出售股权、资产,本质上都是为了回笼资金,进一步促进企业流动性的改善。 房企加速海外资产处置 早些年,在国内发家致富的房企将目光投向了海外,相继选择到国外投资,布局海外市场。如今,面对国内房地产行业下行,不少房企选择逐步处置海外资产。 2月初,据媒体报道,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计划出售伦敦金融城的Christ Church Court大楼,预计售价3.4亿英镑(约29.3亿元)。 据悉,该项目是许荣茂在2015年以2.7亿英镑收购的伦敦项目,靠近伦敦证券交易所,此前曾出租给高盛作为伦敦总部。 同样是在今年2月,绿地集团以约4000万英镑(约3.44亿元)的价格,将位于伦敦西南部Wandsworth的住宅开发项目——兰姆公馆(Ram Quarter)未完工部分,出售给英国上市开发商伯克利集团(Berkeley Group)。 作为一向求稳的万科,在2022年喊出了“黑铁时代”,也在斩断其海外的布局。今年1月底,万科将其位于伦敦市区的办公大楼Ryder Court出售给了 M&G TS Ryder Limited,售价1.32亿英镑(约11.3亿元)。目前,万科海外仅剩下香港丽晶中心一项投资物业。 除了上述几家房企主动出售海外资产外,中国奥园处置海外资产则是迫于无奈。 1月19日,中国奥园选择“躺平”,宣布公司将不会支付于1月到期票据的余下本金及最后一期利息。据了解,中国奥园1月到期的两只海外票据,共涉及金额6.87亿美元。 从去年11月开始,中国奥园就频繁处置海外资产。今年1月初更有资本市场消息称,中国奥园正在进行处置的境外资产中,已有4-5宗项目在洽谈买家,交易金额预计为人民币30亿元左右,还会处置其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部分项目。 1月26日,中国奥园以2.15亿加元(约10.78亿元)出售位于加拿大的多处资产。完成此次交易后,奥园将获得1530万加元(7673万元)收益。 实际上,早在2017年,曾经高调“出海”的房企万达遭遇“滑铁卢”之后,开始抛售海外资产,中国房企的海外置业潮就开始渐渐消声,出现反转。 在短短的十余年间,房企风光“出海”,又失意“回归”。 进入21世纪,在房企的布局之路上,海外市场成为规模扩张的重要一环。 据了解,中国房企最早的一次公开“出海”,可以追溯到2004年。万通控股总经理助理张冬冬曾回忆表示:“2004年,万通就有了在海外投资的想法。”。 当时,绿地集团、上实集团等企业共同投资成立的海外联合投资公司,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市投资开发大型综合社区——波罗的海明珠项目。 不过因为信用延期问题,万通控股从2006年准备投资,直到2010年才宣布投资约5亿元承租美国纽约曼哈顿世贸中心(WTC)重建项目世贸中心一号楼(原称自由塔)64层部分与65-69整层,打造名为“中国中心”的商务中心。 在民营房企中,2005年,中坤集团在美国洛杉矶投资了2万平方米的商业中心。此后,其于2007年在美国纳什维尔附近直接购地1200英亩;2011年,在冰岛以2亿美元购地300平方公里。如今,中坤集团在住宅市场中几乎销声匿迹。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也是最早“出海”的房企大佬之一。从2011年开始,潘石屹张欣夫妇就通过家族信托投资海外资产,包括纽约曼哈顿时报广场旁的港务局长途巴士站办公大楼、曼哈顿公园大道广场49%股权,以及联合巴西财团收购美国通用汽车大厦40%股权。据了解,这些投资总金额约27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