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万达也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并在英国伦敦南部的沃克斯豪尔、西班牙马德里、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和美国芝加哥等地购买土地,还收购了美国洛杉矶的地产项目。 此后,万科、保利集团、中海地产、中国奥园、世茂集团等房企纷纷将投资目光转向海外,购买海外的商业地产、地块,开启了一轮房企海外投资热潮。 据仲量联行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2013年-2016年,中国房企在海外市场的投资金额分别为113亿美元、165亿美元、251亿美元和330亿美元。 严跃进表示,中国房企加快海外投资脚步也是投资国际化的一种体现。从宏观面来说,有利于国内房地产企业的结构性调整以及剩余产能转移。从微观面来说,实现企业的区域扩张,进而实现房企新业务的进一步拓展。 不过,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交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指导意见的通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其中将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境外投资列为限制类。 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认为,像上一波那样中国房企大规模“出海”的情形,恐怕近几年很难再现。 自从2021年以来,房企的债务压力成为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债券爆雷、理财爆雷等促使部分房企选择处置资产优化债务。 在严跃进看来,2021年房企的“生死挑战”才刚开始,眼下处理不好手头的债务,2022年陷入流动性危机或者爆雷的企业会更多。 不久前,万科总裁郁亮表示要缩紧裤腰带过日子,地产行业进入“黑铁时代”。这不仅描绘了当下市场的严寒景象,更反映了2022年上半年偿债高峰期带来的压力。 克而瑞数据显示,100家典型房企2022年的境外债权融资到期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其中1月份的到期规模高达627亿元,为近两年中的最高。此外,3月-7月,同样是房企偿债小高峰。 除了受债务影响,海外项目的收益下滑也促使部分房企选择优化资产。 据了解,受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不少规模房企的境外项目销售业绩下滑明显。克而瑞数据显示,2020年,中海地产、龙湖集团、万科的境外项目销售业绩分别同比下滑59.5%、45.4%和29.2%。 克而瑞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总监朱一鸣认为,去年11月以来,多家房企处置海外资产,正在加速资金回笼,无论从降低项目风险角度,还是从提升项目投资回报率的角度,都值得去做。2022年或有望迎来土拍窗口期,叠加风险与机遇因素,房企借此契机处置境外资产,可以为境内投资蓄能。 面临即将到来的偿债高峰,还会有哪些房企处置海外资产呢?欢迎留言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