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A股市场,7月以来的市场调整本质上是对经济复苏预期的担忧,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反复,对经济修复不利。前期涨幅较大的“新半军”,即新能源、半导体、军工等行业也出现了获利回吐,但是从下半年的尺度来看,随着疫情管控措施调整,消费有望迎来恢复性上涨的机会,从而带动经济出现回升。从经济转型受益的方向来看,新能源和消费无疑是受益的两大方向,建议投资者在市场震荡调整的时候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挖掘一些被错杀的优质龙头股或者是优质龙头基金,耐心等待下一轮市场回升的机会。 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下半年全球经济走势、政策展望与大类资产配置 全球正步入低增长、高波动的时代,这主要受世界人口规模的扩张和寿命的延长、地缘政治冲突的加剧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国际形势而言,美国方面供给端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缓解,预计二季度美国通胀压力仍会持续,长期形成的社会阶层固化和收入差距拉大情况难以逆转,经济泡沫在不断累积。对国内市场而言, 受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的影响,需求面长期不振,因此我国没必要追求全年5.5%的GDP增速目标,更重要的是防范风险,守住底线。此外,未来我国股票指数 上涨空间有限,但一定 存在结构性机会。 应及时转变投资观念,关注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郭磊(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通胀斜率未超预期 第一,7月CPI同比2.7%,较6月上行0.2个点,今年年初以来月均上行0.3个点。在年初报告《如何看待当前国内通胀数据》我们曾指出,从过去20年三轮比较典型的CPI通胀周期中,CPI月均上行都是在0.35个点左右。而截至目前,这轮在加速度上尚未有超预期特征。核心CPI(不包含食品和能源)同比为0.8%,低于前值。第二,CPI上行全部由食品项贡献,带动食品的一则是猪肉,二则是蔬菜。第三,非食品项环比为-0.1%,结构上亦基本上没有异动。第四,往未来看,当前带动CPI的主要是猪肉和蔬菜。第五,PPI继续回落,7月环比为-1.3%,同比由6.1%至4.2%。第六,从目前的宏观面逻辑来看,通胀并未形成倒逼。 四、 货币和经济政策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信用环境如何演绎?——来自融资结构的视角 上半年新增社融创新高,政府债券贡献同比增量6成以上,人民币贷款也相对较多,其他分项变化不大。政府债券前置、成为拉动社融回升主要牵引,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主要由企业端贡献、结构改善尚待观察。分地区来看,政府债券融资进一步向东、中部倾斜,尤其是粤京鄂等地,或与储备项目较多、债务压力相对较小等有关。企业贷款增速整体上行,尤其东部沿海省市,居民贷款整体回落、西部拖累明显。专项债发行接近“尾声”、对社融增量贡献或放缓,广义杠杆、传统引擎趋弱等约束下,部分领域融资需求或收窄。“稳增长”加力下,政策性银行的结构性发力或带动部分领域中长贷回暖,但较难改变信用修复弹性减弱的趋势。 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信用环境如何演绎?——来自融资结构的视角 中国财政今年上半年同时面临减收与增支,背后一方面是疫情反复、地产走弱、俄乌冲突等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局势,另一方面是政策性减税降费退税以及加大支出力度对冲经济下行。从下半年来看,一是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积极支持经济大省“稳大盘”“挑大梁”“复元气”,为国家财力提供保障。二是引导地方把有限的财政和债务资金用到刀刃上,既要保障疫情防控、托底基层“三保”,又要提振国内消费、扩大有效投资。三是注重呵护现金流量表受损的企业和居民部门,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做好住房市场风险处置,避免引发新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从长期看,还要加快推进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增强地方财政体制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程实(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警惕通胀加速 当前中国通胀存在持续且快速抬升的可能,值得政策层和金融市场高度警惕。首先,受到疫情反复影响,中国供应链各环节仍存在恢复不充分不全面的问题,供应瓶颈正在支持部分生活资料价格水平抬升。其次,受到猪瘟恐慌、养殖户惜售、猪肉市场结构性因素和大宗商品(主要指大豆和玉米)价格波动等多重因素交互影响,本轮“猪周期”猪肉价格的盈亏平衡点已经出现实质性上移,猪肉整体成本抬升恐将推动中国CPI短期快速上行。最后,通过比较财政及货币政策主导下赤字率变化对通胀率变化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当前财政政策主导下,财政赤字提高1个百分点,通胀率在未来一年内可能会上升37个基点 。考虑到中国财政支出端对中国经济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财政实际赤字对通胀率将起到一定推升作用。我们预计,中国CPI可能将很快突破3%(最快为7月份中国CPI同比数据)并与全球发生共振,中长期恐将进入向上通道。虽然进入3%的通胀率仍属温和,但需要警惕的是通胀加速可能会抑制消费提振,给经济增长和政策托底带来新的挑战。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四问央行新提法——2022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 一问:如何理解本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新增的“三个兼顾”?一是“兼顾短期和长期”。二是兼顾“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三是兼顾“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二问:如何理解货币信贷增长目标从“稳定增长”转为“平稳适度增长”?理解“平稳适度”,一方面是契合了专栏所阐释的中长期观点“信贷增速在新旧动能换档和融资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回落,但这是适配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反映”。三问:如何理解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 绿色投资相关的这两项再贷款投放进度偏慢,后续可能会在方式、时限上进行评估调整。四问:如何理解汇率政策的“坚持底线思维”?需要担心的是资本外流压力加大、引起汇率超调的风险,这就是汇率政策的“底线思维”。 我们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将着重于结构性工具的落实,推出降准、降息操作的可能性不高。需要密切关注跨境资本流动和通胀两大指标,若出现超预期变化,则可能加快市场利率从低位向政策利率的收敛。 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通胀无近忧、有远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