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公司债发行达1.80万亿元 聚焦支持民企融资Wind资讯数据显示,以发行起始日计算,截至8月7日,年内公司债券发行数量为2098只,发行规模达1.80万亿元,继续保持高位。今年公司债券聚焦支持民企债券融资,持续创新品种,重点为科创、低碳转型领域提供融资支持。同时,公司债券注册制配套制度进一步优化完善,推进注册制改革取得积极效果。(证券日报) 机构:煤炭板块正在迎来一轮业绩和估值双升行情国际能源署在《7月煤炭市场报告》中称,2022年的全球煤炭消费将略有上升,预计将回到近十年的创纪录水平。有券商表示,从迎峰度夏期间的产能利用率来看,当前已经达到煤矿生产供应的高位状态,供给端已无增长弹性,而用煤需求仍处于增长状态。考虑到煤企高利润有望长期持续、高现金流背景下不断提高分红比例,煤炭板块正在迎来业绩、估值的戴维斯双击。(新浪财经) 莫斯科交易所暂停日元交易据央视报道,俄罗斯莫斯科交易所8月8日开始暂停日元对卢布、美元对日元的相关外汇交易。分析人士认为,此举主要与日元结算存在潜在风险有关。当天的莫斯科交易所交易系统显示,日元对卢布、美元对日元交易数据已停止更新。此外,从当天起,日元也不再被接受作为莫斯科交易所市场交易的抵押品。(央视新闻) 年内221只新股募资超3600亿元科创板占比近四成截至8月10日,今年以来,A股已有221只新股登陆资本市场。从IPO募资额来看,剔除两只未涉及募资的新股外,219只新股合计募资3698.36亿元。从上市板块募资额来看,科创板以1418.87亿元的IPO募资总额位居第一,占比接近四成,主板、创业板、北交所IPO募资总额分别为1129.26亿元、1103.97亿元、46.26亿元。(经济参考报) 控股股东高比例质押上市公司数量降至250家 近年来,A股股票质押市场持续向好,“无股不押”现象大幅改观,市场风险总体可控。截至8月9日,2311家上市公司累计质押4017亿股股票,占A股总股本的4.94%,同比下降0.72个百分点。其中,控股股东高比例质押公司(质押比例超80%)为250家,同比减少8.09%。其中近八成为中小市值公司(市值低于100亿元),且近八成为去年同期的“熟面孔”。(证券日报) 配置比例持续回升 险资加码布局权益资产从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东名单、持有权益资产比重以及调研频率等多项数据来看,险资配置权益资产比例正在回升。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6月末保险资金配置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比例达到13.02%,为今年以来月度数据新高。中报披露的险资持仓数量和市值也均有提升。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权益类资产在保险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配置比重未来或进一步提升。(经济参考报) 房地产 中金公司: 美国地产周期走到什么位置了?从疫情后高景气回落、进入下行通道 整体来看,此轮发端于2019年降息、并在疫情后被强化的地产高景气已经进入下行通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截至6月,成屋和新屋销售从疫情期间高点分别下降23.9%和43.1%,衡量美国住房市场景气度的NAHB住房市场指数降至疫情以来新低;抵押贷款利率快速上行导致2022年一季度购房贷款规模从2020年三季度高点下降11.8%,再融资贷款规模骤降67.0%。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下行是从美国疫情后高景气基础上的回落,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必然,这与我们在2021年《此轮美国地产周期还有多少空间?》的判断基本一致。也正因为如此, 销售即便从高位大幅回落,但仍处于长期趋势水平,同时供需紧平衡使得房价依然维持高位。当前占美国房地产市场九成的成屋市场库存仍处于历史低位,3个月的可供销售月数为1999年以来历史7.8%分位数;供给偏紧导致价格继续上涨,全美房地产经纪商协会(以下简称NAR)公布的美国成屋销售价格中位数6月环比继续上涨1.9%,推升房价再创新高。 2022年以来美国地产市场快速降温可能主要由三层原因所致: 1)原因一:金融条件快速收紧,美联储紧缩的直接结果。当前30年期5.5%、15年期4.8%抵押贷款利率已经超过2019年的最高点,上行速度处于1971年以来的98.4%分位。 2)原因二:购房负担加重,高房价和收入预期下降。NAR美国购房负担能力指数5月大幅下降至102.5,为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接近100临界值。 3)原因三:结构性需求透支,疫情后高景气、居家办公与人口流动等因素部分逆转。疫情后高景气的提前透支(全美空置房屋占比降至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低),居家办公和人口回流等因素的部分逆转等 前景展望:需求继续下行、价格仍有韧性;但危机情形仍有距离 我们预计美国地产需求仍将处于下行通道,主要是考虑到,从周期性因素看:1)紧缩环境下相对高的抵押贷款利率压制需求(美国~80%的购房资金来源于抵押贷款)。2)高房价叠加收入预期下滑,使得居民购买力可能进一步下降。不过, 空置率、住房拥有率、人口等长期结构性因素相对比较健康可能也使得不至于完全失速。千禧一代人口数量仍提供支撑,而适龄人口住房拥有率并不算极端(35~44岁和45~54岁人口住房拥有率分别在1993年以来的34.2%和5.3%分位)。 弱需求可能抑制房价涨幅,但紧供给或使房价仍有韧性。由于当前供给仍处于相对偏紧的位置,无论是成屋库存回补还是新建房屋增加,可能都是相对慢变量,因此也增加了价格粘性。但往前看,供给回补(住房转售和新屋库存)和弱需求的进一步下降或使得价格增速降温。 近期美国地产的下行也引发了市场对可能导致潜在风险的担忧。我们认为目前看可能性和风险相对较小。一般而言,由地产下行而造成的危机一般需要需求弱、转化价格跌、进而使得房贷偿付出现问题,进一步扩散到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最终导致资产大量抛售的流动性危机。在这一过程中,高房价和高泡沫(例如住房有用率和空置率较高)、高杠杆、房价大跌导致的负资产等是必备的条件。目前看上述问题都并不具备,尤其是居民和金融机构的杠杆都处于相对低位。目前美国居民超额储蓄(占GDP~10%)和资产负债表都相对健康(杠杆率为75.1%,金融危机后持续去杠杆);房屋空置率处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低;即便紧缩周期推高金融条件,但金融体系仍淤积了大量流动性(2万亿美元逆回购),且抵押贷款以高信用评级为主(FICO最高评级占比70%)。 影响分析:拖累增长和进口需求,通胀或仍有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