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企业充分发挥价值创造能力,凭借突出的品牌溢价优势保障更高的盈利空间。综合实力TOP10企业2015年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重点城市的销售溢价均值分别为24.1%、17.6%、26.2%,溢价优势明显。其中百强企业2015年抓住一二线城市改善型需求释放的时机,凭借高端产品的打造扩大了盈利来源。 具体来看,百强企业敏锐捕捉不同城市的需求结构变化,提升产品结构的匹配度,一线发力高端,二线、三四线聚焦首改。 2015年,百强企业总资产均值为986.5亿元,同比增长22.5%;净资产均值为260.3亿元,同比增长18.3%,资产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百强企业的总资产、净资产增速分别比上年提升1.3个、0.5个百分点,资产规模增速的回升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百强企业在市场回暖期保持了较快的业绩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源自企业资产扩张力度的加大。 2015年,伴随行业宽松政策,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几轮明显的阶段性上涨行情,百强企业踩准政策节点,精准快速推盘,带动月成交量持续提升。研究组对前30企业的推盘量及其月成交量分析显示:“330”降首付政策后二季度连续降准降息,9月后公积金宽松度加大,央行继续降准降息,促成了两波推盘高峰。其中,5、6月的月均推盘量均突破100个,6月份的成交金额达1731.2亿元,同比增长18.4%;四季度的推盘总量达到了580个,占全年的43.4%,总成交金额达6087.4亿元,同比增长17.3%,高于同期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率4.5个百分点。 2015年土地储备规划建筑总面积均值达到120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 2015年,在“促消费、去库存”的总基调下,供需两端宽松政策频出促进房地产市场量价稳步回升,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同比分别增长14.4%和6.5%,房地产市场运行环境显著改善。同时,市场“二元分化”现象持续加剧,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需求旺盛,呈现量价齐升局面,而部分二线和多数三四线城市市场需求表现乏力,高库存压力下,房价和成交量多呈下跌态势。 伴随销售业绩的稳定增长,百强企业2015年盈利规模不断提升,全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值分别为286.5亿元、3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7%、11.3%,增速分别较上年提升1.7、0.8个百分点。在销售回暖的带动下,中海净利润超200亿元,万科、保利、恒大、碧桂园等企业净利润规模继续保持在百亿以上。尽管如此,百强企业2015年营业收入增速高于同期净利润增速7.4个百分点,在行业利润率下行的态势下,部分房企“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依然延续。 2015年,百强企业把握国内资本市场宽松、国企改革的有利时机,灵活地采取收并购、引入战略资金、重组等方式有效整合外部资源,积极抢占未来资产配置的“安全区”。房企通过对项目、股权和海外优质资产的收购并购,以较低成本补充优质一二线城市的土地资源,实现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百强企业引入外部战略资金解决业务发展资金,强化资产配置能力。百强企业顺应国企改革趋势,通过整合、吸资、并购等方式进行重组快速提升资产规模,并解决了业务重叠造成的资源浪费。2016年3月14日,刚完成与中建地产内部资源整合的中海地产宣布以310亿元收购中信地产的住宅业务,实质上扩充了一二线城市的优质土地储备。 2015年销售额增速达19.4%,市场份额上升至36.7% 在横向拓展领域,除了商业、产业地产等领域,百强企业更注重挖掘行业的细分市场机会。目前分别有92%、31%、17%和41%的百强企业进入商业、产业、养老、文旅特色等横向转型领域,而养老地产、物流地产和众创空间则为目前百强企业横向转型的热点领域。其中,物流地产、众创空间作为产业地产下的新兴细分领域受到行业高度关注。 快推盘,精准营销促去化 百强企业2015年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5.2%、17.7%,分别较上年下降0.1、0.6个百分点,盈利质量有所下降;全年净利润率均值为11.6%,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逐渐逼近10%红线,企业盈利空间持续收窄。2015年百强房企经营成本、土地成本大幅攀升,企业的盈利下行压力更加凸显。 在城市结构性去化风险加剧的背景下,房企的中短期业绩增长潜力主要取决于其可售货值在不同去化周期的城市分布结构。全国性百强企业立足于全国化均衡布局,约3/4分布于土地消化时间少于3年的城市,货值结构均衡合理、业绩变现能力强,保障了来年的稳健增长。区域性百强代表企业大多处于区域深耕向全国化拓展的发展阶段,可售货值集中分布于区域经济发达城市,与板块发展的依存度高,或可实现业绩突破,但不可忽视结构单一为其带来的一定隐患。其中,部分百强企业有超过7成的可售货值分布单一。 |